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依據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和能量、物質來源的不同,一般將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即成礦作用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與疊生成礦作用。內生成礦作用是指由地球內部熱能的影響導致礦床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外生成礦作用是指在太陽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應力導致的巖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氣圈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地殼表層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變質成礦作用是指由于地質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經過深埋或其他熱動力事件,使已由內生成礦作用和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或含礦巖石的礦物組合、化學成分、物理性質以及結構構造發生改變而形成另一類性質不同、質量不同礦床的地質作用。疊生成礦作用是一種復合成礦作用,是指因多種成礦作用復合疊加而形成礦床的一種地質作用。這四種不同的成礦作用形成四類不同的礦床,即內生礦床、外生礦床和疊生礦床。一個地區范圍內礦產能否形成、形成多少與優劣均與該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的好壞直接相關。
一個國家礦產資源的豐度,除地質條件外,與可供儲礦的疆域空間條件直接有關。在同等有利成礦的地質條件下,疆域越是遼闊,礦產資源就越豐富。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遼闊,沃野千里,山川縱橫,景色秀麗,湖沼盆地星羅其布,地貌極為雄偉壯觀。西部多高山峻嶺,東部多丘陵、平原。這廣袤無垠的大地和復雜多樣的地質地貌為儲存豐富多彩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各斷代地層發育齊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分布;從太古宙到新生代這30多億年的時間里,中國大地經歷了多期廣泛而又劇烈的巖漿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巖漿巖,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中國是歐亞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地殼運動和構造演化的產物。按板塊構造的觀點來看,中國位于歐亞板塊的東南部,東與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項鏈,南與印度板塊相接。中國大陸正是處在這幾大板塊的接壤地區,并受幾種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影響,因此為形成多樣性的礦產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構造條件。正是由于以上諸種因素,才使得中國成為一個礦產資源大國。